顯示具有 使用者行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使用者行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dcplus關鍵分享報第96期-數位行銷】數位時代的屠龍刀~免費工具讓你變身數位行銷FBI


親愛的新夥伴們,無論過去在什麼樣的場合相遇,很開心能與您有愉快的互動經驗,向您推薦我們的關鍵
分享報,希望與您分享更多我們的觀點與新知。但如有造成困擾及不便之處,您可以透過『取消電子報』來避免每週一次的打擾,如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將我們的內容分享給更多夥伴認識。分享報小編感謝您!
點此瀏覽更多完整的分享報內容


競品動態一直以來都是企業主或行銷人員求之不得的「情報」,以往要透過層層人脈、旁敲側擊的探聽「消息」,或是花錢透過市場調查了解市場與對手,資訊還不一定充足;現在透過數位行銷工具,按幾下鍵盤與滑鼠可輕鬆掌握市場情報,行銷的戰場從此透明化:從品牌需求度與競爭力到線上口碑管理,甚至行動的趨勢,都有免費的線上工具可以運用。對行銷人員來說,多了這麼多可以打仗的武器固然讓人開心,但徒有刀劍不足以屠龍,要會使用才算是英雄。長期致力於數位人才養成的MMdc從去年底開始舉辦一系列的關鍵實戰數位課程,其中「分析工具面面觀」這堂課即廣受好評,因此在今年更受邀於數位時代與動腦雜誌擔任講師,透過workshop的互動實戰方式,分享工具的應用,讓學員直接感受工具的爆發力

如何觀察品牌觀察力&品牌競爭力?

問題1UNIQLO直接競爭與潛在競爭對手:

工具1:使用Google搜尋透視(Google Insight),觀察最近一年與UNIQLO相關的熱門搜尋關鍵字&人次竄升搜尋

工具2:使用doubleClick Ad Planner,觀察曾經到過UNIQLO網站的消費者還喜歡瀏覽哪些網站?

參考答案與解析
從上述兩個工具分析結果發現,同樣以國民服飾崛起的台灣品牌lativUNIQLO主要競爭對手,國際品牌的ZARA也勢不可檔;其他的台灣原生網路服飾品牌如illoriPAAZO等則為潛在競爭對手。

問題2UNIQLO與競品的品牌競爭力:

工具:使用Google搜尋透視(Google Insight),比較UNIQLOlativZARA台灣最近一年的競爭狀況。

參考答案與解析2011年底UNIQLO來勢洶洶,但在品牌聲量竟然略輸台灣本土品牌lativ,顯示UNIQLO目前具有實體門市優勢,但在推廣電子商務仍需加把勁;ZARA同為2011年底進軍台灣的國際品牌,初進聲勢浩大但後續力道不足,但仍為值得持續關注的競品之一。

問題3UNIQLO的潛在TA類別與需求:

工具1:使用doubleClick Ad Planner,觀察瀏覽UNIQLO網站的消費者喜歡瀏覽哪些類型的網站?


參考答案與解析UNIQLO的消費者喜歡逛服飾類的網站,尤其是休閒服飾,因此可推估女性消費者比例偏高,但也有受到不少男性消費者的青睞。有趣的是除了休閒類服務,喜好男裝的消費者比例還比女裝要高,因此可以推估其男性消費者其實不少

問題4UNIQLO的品牌/產品TOP 3熱門關鍵字:

工具1使用Google關鍵字工具,觀察UNIQLO網頁內容的重要關鍵字


參考答案與解析:以官方網址找到的三大關鍵字為UNIQLO、抗UV、國民品牌,將這三個關鍵字延伸同時比較搜尋量,UNIQLOTOP 3關鍵字應為UNIQLO(品牌字)、國民服飾(品牌服務)、抗UV(核心產品)

如何觀察品牌線上口碑管理?

問題5.   UNIQLO社群口碑熱門度與線上口碑管理現況?

工具1使用Boardreader觀察UNIQLO在各大平台的討論狀況:

工具2利用Yahoo & Google搜尋引擎,觀察UNIQLO Top 3關鍵字在搜尋結果頁前三頁官方內容曝光量以及正負評論的狀況。

參考答案與解析:

(1)在過去三個月中,UNIQLO在論壇中有高達1萬多篇的討論,顯示在論壇中網友對UNIQLO討論熱絡;若仔細去閱讀每一則的內容,則可以觀察到消費者對於品牌商品的口碑,以及其他服飾品牌(如:無印良品、NET)的比較。

(2)Google搜尋搜尋「UNIQLO」,自然搜尋結果前三頁多為官方內容,第三方的口碑與討論較少,顯示UNIQLO應創造更多正面口碑,並重視SERPO(搜尋結果頁優化),讓搜尋品牌字時,消費者可以提前一哩再搜尋結果頁看到正面評價,提升好感進而做後續的點擊或購買;搜尋「國民服飾」自然搜尋結果前三頁除了看不到UNIQLO官網外,完全被台灣品牌如lativPAAZO等品牌內容攻佔,搜尋「抗UV」自然搜尋結果前三頁,除了第一頁有一篇部落客文章提及UNIQLOlativ的比較,其餘多為其他品牌的抗UV商品內容,顯示UNIQLO應更注重此二關鍵字的官網SEO,以及其他內容的經營與優化。

如何觀察品牌數位化程度?

問題6.   UNIQLO社是否有手機APP?有無競爭力?

工具:使用APPlyzer & APPBrain,觀察UNIQLO與競品在行動領域的發展現況?


參考答案與解析:
透過二個工具的分析結果發現,UNIQLO開發多款APPiOS平台,相對在Android只有一支APP,顯示UNIQLO認為透過iOS平台可以接觸更多喜愛休閒服飾的族群;進一步分析發現,UNIQLO除了基本的型錄APP之外,現階段還開發了UNIQLO CalendarUNIQLO Wake Up等其他互動APP,用更生活化的方式與消費者互動,傳達UNIQLO品牌精神,由此可見國際品牌在現階段比本土品牌更願意投入更多心力在品牌體驗的經營。

特派記者Renee編採後心得:

以上的參考答案與解析都是透過外部工具的分析結果,推測品牌的競爭力與市場的需求,除了外部的資源,行銷人員應結合品牌官網流量,做深入的交叉比對,同步驗證外部資訊的正確性並進一步探討其他的可能性。


線上工具是網路行銷可以運用的免費資源與利器,即使是最讓行銷人員感到苦惱的成果效益評估,也可以透過工具分析,作為成效優化分析的參考。資源是免費的,端看耍刀的人怎麼運用。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從消費者使用行為窺探需求動機,從搜尋趨勢掌握市場,
透過數位分析工具使用,人人都有可能擁有一把真正屬於自己的屠龍刀。

關鍵分享報,我們下次見~

如果您對於【關鍵分享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採訪需求,
是想進一步了解關鍵數位行銷,歡迎與我們聯繫。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dcplus關鍵分享報第94期-內容行銷】微內容的分享時代,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資訊爆炸」這件事情對許多現代人而言早已司空見慣,網路的興起也讓資訊(即內容)的取得更為便利、無論多樣或少量,且重要的是「免費」;而科技的進步也降低了內容產製的進入門檻,舉例來說,有了智慧型手機,不但可立即拍下畫面、也可以隨處錄影,透過簡單的後製就可以快速的分享出去。

也因為我們每天獲得資訊的供給量(來自大眾媒體、社群媒體)越來越大,可以利用的時間卻越來越零碎,因此,該從何瀏覽、如何歸整資訊?是多數人每天不斷在學習的課題。然而,對於行銷人員來說,在這樣「數大」的資訊洪流中,每一個、每一種訊息看起來好像都是「有意義」的,要如何讓你提供的訊息/議題更容易被凸顯、容易「被分享」?本期分享報由李晴弘與大家分享一個實驗性的觀點:『微內容的分享時代,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內容洪流越來越大,是因為內容越作越小?

首先,讓我們將這個世代的資訊做個比喻。如河流般,越靠近出海口,石頭越小,卻也為數越多。反之,越往源頭,石塊越大,但數量相對少了許多。
這些大石塊就如同官網資訊、專業期刊、或深度的報導,你要找到這些石塊的原貌,就得要費些力氣爬上山,所以,需要花點時間才能將它了解透徹、摸個清楚。


相對的,越靠近出海口的石頭因為越接近平地,所以十分容易取得。就好比看到朋友在facebook的發文、看到朋友在twitter、甚至是看部落客的文章等,要「看到」這些資訊相對容易一些,且隨處都可見類似的內容。這種現象其實很像你在沙灘上撿貝殼,總會有長得「很相似的另一個」在四周,只是看那一個先映入你的眼簾罷了。

而在這個時代,撿貝殼的人因為行動裝置普及,找到能夠利用零碎時間的工具,你不只單向的接收內容,也可以立即產出新內容、或給予回應。因為即時性,所以不需要長篇大論,你只需要掌握「微」的精煉;因為互動性,按讚、分享、回覆、再次創作、重新整理當中,都會讓這些「微內容」因為主題的相似性而集合起來,並且能造成的話題性與分享性十足。

【微內容】興起,要快速被分享,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微內容的定義在數位時代第216裡有完整的解釋,而本期分享報所要剖析的是:透過小塊拆解但又能透過網路凝聚出更強大的力量的微內容。微內容呈現的形式很多元,但多少與「集體創作」的概念有關,眾多網友藉由將原本的內容,加上自己的觀點、想法,並再一次變化、整理與包裝,再次產生新的微內容。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我們可以將微內容分成「有意思」和「有意義」兩種。

「有意思」指的是讓人感到『驚喜』或覺得有趣的內容。好比正好補捉到某一個有趣動作瞬間的圖片、一則笑話。它的影響力在於擴散的面積,與被分享的『廣』度上。而「有意義」則是指內容包含了主觀或是客觀的論點,可能是取自某文章的片段、觀看完一本書的心得,甚至是對某一個服務體驗後的想法。要「有意義」,也代表著必須要滿足更多主觀或客觀的「價值感」,因此需要比較『深』度的溝通。

雖然兩者同樣都會擴散及被分享,但在資訊過量的時代,太『深度』的內容需要較長的時間與篇幅溝通,一般人難以迅速判斷這則訊息提供何種「意義」?相反地,「輕薄短少」的微內容,總能讓人迅速判讀資訊,因此,只要能掌握『有意思』的元素,往往能讓內容產生廣大共鳴、創造被分享的價值。

以『淡定紅茶』為例,一開始是在某個論壇,有位「目擊證人」發表了他吃飯時看到一對情侶要分手而「隨手」上傳的實況報導,雖然第一位發文者在中途就離開了,但因為最初發文的文句實在太詼諧幽默,立刻就有其他的「目擊證人」接著實況報導下去。而當觀看該系列的人越來越多,便開始出現懶人包整理,或是新的有趣內容,甚至朋友在facebook說「最近要開始多喝紅茶」等等之類的互動發文。


這大量的曝光、被分享的微內容,絕非因為他是狗血淋頭的分手擂台,或是其中隱含著男女相處的大道理。而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內容在網友創作下,都是那麼的「有意思(趣味性高)」。誠如我們在第89期的關鍵分享報提出的催化劑絕不只有一種要素,但必須要讓創造「驚喜感」的元素,而這個元素放在微內容的時代,就會「有意思」!

微內容洪流匯集而成的微笑曲線:


區塊1
內容較有深度,但趣味性較少。例如片面截取一些事件的報導,將某些專業知識作心得的分享、論述,或是主觀編輯過後的轉載等等。因仍具有一定深度與專業,要產生廣泛共鳴得花上一些時間去了解溝通。因此這區塊雖然同樣有機會被無限的分享,但面積卻不如區塊34來得大。

區塊2
在大量的資訊產生當中,既無意義也無意思的那一類訊息,例如只是作為回應是的「沒錯沒錯」、「贊同」、「這個很棒大家可以看一下」,等等的內容話語。也因為這類訊息的溝通較個人化,主要再串聯情感(即你的好朋友)產生些微的共鳴,因此常常在發文後便被其他的訊息掩蓋,雖容易互動、但被分享的廣度與影響力的深度,都不會無限延伸擴散。

區塊3
有內容普通,但是容易引人會心一笑,通常會結合生活、時事等,並且以較為詼諧的方式呈現。也因為結合的廣,所以分享面積向右無限延伸,如淡定紅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區塊4
屬於「有意思」但又「有意義」的微內容,這一類的微內容因為有意思,所以被分享的多且廣。也能清楚傳達「意義」,所以讓人有餘韻。例如IKEA最近推出的廣告,資深主播盛竹如配上台灣變色龍的口吻旁白,不僅勾起了小時候看台灣變色龍的回憶,也因為這樣的組合「大有意思」,也適時的傳遞跟表現出IKEA家具的特色,讓人印象深刻。


圖片來源:廣告畫面截取


另一個有名的例子-從土豆網開始爆紅的「大連話鴨子」,原本只是一段對話的錄音檔,加上口音十分不清楚,所以當時的分享程度僅是一般。但當有某位網友替這段話加上動畫之後,整件事忽然變得「有意思」了!因為在第一個「有意思」(被再製)的版本推出後,總共又創造出300多個新的版本,越滾越多。因此,微內容要能被擴散、分享,或是再製、整理,「有意思」絕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結論:

在行動載具越來越普及、微內容越來越容易被創造的世代中,因為資訊量太多,加上更多人被強迫學習、利用零碎時間瀏覽資訊,否則看不完。因此「有意思」絕對是行銷人在創造「有意義」時的要考慮的先決要素!而要產生「有意思」的微內容可以從以下三點下去著手:

1.【共同回憶/共鳴感】:
     要讓網友有意思的內容,有部份可以建立在共同回憶。例如常會看電視節目上請來小丸子、花媽
     的配音人員作為搞笑、有趣的單元,無非就是希望利用共同回憶創造出有意思的味道。

2.【結合時事與議題】:
  除了淡定紅茶,近期火熱的還有復仇者聯盟,譬如有網友將浩克替換成史瑞克,在網路上也引起
     了不少話題。

3.【創造反差「笑」果】:
  突兀的衝擊常常能夠讓人印象深刻,例如上述舉的IKEA廣告便是十分具代表性的例子,因為反差
     極大,所以讓網友因為突兀反而覺得更有意思。

對行銷人而言,『有意義』與『有意思』的內容同樣重要,但因為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下,訊息已經滿載,如果希望有效溝通消費者,但又能兼具產生共鳴回響,必須要讓你的內容創造能被分享的價值,透過小塊拆解的微內容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尤其在需要被快速分享的時代,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關鍵分享報,我們下次見~

如果您對於【關鍵分享報】內容有任何建議或採訪需求,
或是想進一步了解關鍵數位行銷,歡迎與我們聯繫。


編輯小組 / 新聞聯絡人
湯紹廣 Toni
連絡電話
+886(2)7706-5988 #118
E-mail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dcplus關鍵分享報第48期-數位行銷知能】如何利用社會(社群)媒體 與搜索引擎作整合行銷?

關鍵觀察







引述原文




越來越多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利用Facebook,Twitter,博客進行行銷,如何操作病毒式行銷,視頻行銷,以及如何撰寫行銷內容等等。許多搜尋引擎行銷人員也在不斷探索如何利用社會媒體行銷來促進他們搜尋引擎優化和搜尋引擎行銷的項目。開發社會媒體行銷與搜尋引擎行銷之間的關聯,對於建立連結和促進關鍵字搜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儘管社會媒體行銷與搜尋引擎優化、seo行銷的整合有著巨大的潛力,由於習慣於使用可衡量的行銷手段,許多搜尋引擎行銷人員在談及將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具有大量不確定因素的社會媒體行銷納入整體行銷戰略時,都表示出他們的擔心。但是,如果無視口碑對於品牌行銷的作用,就會喪失非常寶貴的搜尋引擎優化和搜尋引擎行銷流量。

抑或被說服,覺得需要開始啟用社會媒體行銷,可是卻不知道如何衡量口碑對於品牌行銷的效果。為此,我專門回答了那些想要瞭解社會媒體行銷是否真正產生了效果的行銷人員所提出的一些棘手問題。

其中,我聽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社會媒體整合到現有的卓有成效且花費巨大的搜尋引擎行銷計畫中,來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

答案是你可以獲得雙倍的效果。在整合搜尋引擎和社會媒體之前,就投資回報和提升品牌而言,市場行銷團隊需要明確社會媒體行銷能夠帶來什麼。(與通過衡量點擊數和產生對話的數量的搜尋引擎行銷相比,衡量品牌提升的效果就不是那麼容易了。但有幾款工具的確可以提供準確的社會媒體行銷的效果。)

要相信自己在社會媒體行銷領域的任何行動都是可衡量的。你可以使用一款工具來準確跟蹤社會媒體行銷的效果,監測口碑行銷對於產品銷售、品牌認知度提升的真正作用。

有幾款免費的監測工具可供選擇—如穀歌Trends和尼爾森BuzzMetrics,BlogPulse,它們有不同的準確度,但都可以在社會媒體行銷項目中,幫助你衡量和監測行銷的效果。

一旦你看到了社會媒體行銷所產生的效果,不論是簡單的Facebook頁面行銷還是複雜的Facebook,YouTube,Twitter,博客和論壇的組合行銷,你都可以將社會媒體行銷和搜尋引擎行銷整合在一起。

這就是搜尋引擎行銷人員的樂趣所在。你需要和品牌行銷團隊緊密合作。社會媒體和搜尋引擎整合行銷項目能夠產生比單獨的社會媒體行銷或搜尋引擎行銷更高的投資回報。 


步驟1:利用社會媒體產生流量

利用社會媒體建立連結的驚人力量來產生搜尋引擎行銷的網站流量。

當人們與朋友分享你的行銷活動或者你公司的網站,在博客裡或者社會媒體網站中談論你的品牌,通過社交網站(Facebook或其他)閱讀與你品牌相關的內容,或者觀看相關的視頻,並進行回復,或在Twitter上成為你品牌的追隨者,他們就會產生數量巨大的關於你的品牌及產品名稱的連結。

社會媒體活動能夠產生大量的關於你的品牌的可搜索內容。與這些話題發起者進行互動,是如今企業行銷戰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但是,對於品牌行銷人員來說,跟蹤品牌口碑流量不應被視為一項孤立的活動。作為搜尋引擎行銷人員,你需要清楚發生了什麼樣的對話,在哪發生,這樣你就可以優化你的網站和行銷活動,來應和這些對話中所反映的內容。 


步驟2:利用社會媒體提高關鍵字搜索

分析線上關於品牌的討論,以此為依據來制定具有戰略意義的,決定購買決策的關鍵字

在分析關鍵字的價值方面,你已經有了許多的方法:點擊率,對話數量和投資回報率。但是話題的價值是什麼呢?人們可能會一天兩天談論你的一次行銷活動,或者你的產品,然後就轉移話題了。大多數搜尋引擎行銷人員都沒有在意這些微觀的趨勢,因為它們在幾天的時間內出現並消失。

相反,使用社會媒體跟蹤工具可以真正瞭解人們是如何談論你的品牌的,然後購買與這些現時對話相關聯的關鍵字。你會發現,在某一時段,關於某一特定的話題,搜索量會飆升,而過了這個時段,話題轉移,搜索量就會大幅減少。

然後,就轉移到了下一關鍵字,基於最新的微觀趨勢,再次購買關鍵字。


步驟3:利用社會媒體與搜尋引擎產生合力

衡量、分析社會媒體和搜尋引擎整合行銷的投資回報。

有的行銷人員選擇搜尋引擎,有的選擇社會媒體,但是很少有人懂得如何將二者的特點和優勢結合起來,創造長久的品牌行銷效果,提升銷售業績,最大化行銷投資回報。

現在開始衡量搜索對於社會媒體行銷活動的成效,非常容易,反之亦然。

把自然搜索流量的變化與社會媒體網站(Facebook, Twitter,YouTube等)流量的變化相關聯。你可以將從以上社會媒體網站的反向連結數與你通過分析網站監測的搜索結果流量相關聯。通過這些簡單的試驗,你就可以衡量搜尋引擎行銷與社會媒體行銷同時使用所產生的效果。

社會媒體行銷與搜尋引擎行銷的整合可以達到一致的效果。如果你按照這些簡單的方法進行操作,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跨越行銷方式的界限來提高投資回報。現在大家都可以從社會媒體與搜尋引擎的整合行銷中獲取成功。

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IMForce行銷諮詢。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dcplus關鍵分享報第6期-數位行銷知能】尼爾森調查:美國人邊看電視邊上網時數增加

關鍵觀察

由本篇的結果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想到,在未來31雲的時代下(電視、電腦、手機、雲端科技),消費者接收訊息的來源將更多元化,從offline online digital,這樣的演變也將隨著雲端技術而發展的越來越快。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與消費者的溝通層面亦將需更廣及更深,並將溝通訊息的內容數位化以及整合各種傳遞的平台。此外,由於未來存於雲端的訊息勢必非常龐大,能傳遞的平台又如此廣泛,因此必須將訊息加以優化,使目標對象於各平台搜尋時能順利找到,如此才能同時滿足消費者以及企業主的行銷目標。


引述原文

尼爾森:美國人邊看電視邊上網時數增加


美國市調公司尼爾森(Nielsen)22日公佈報告指出,美國人現在花更多的時間邊看電視邊上網,將近60%的電視觀眾1個月至少有一次會同時使用網路。


「尼爾森三屏幕報告」(Nielsen Three Screen Report)指出,研究結果證明早期的擔憂是錯誤的,過去認為,網路普及會扼殺傳統電視。

尼爾森公司媒體產品負責人奧格瑞蒂 (Matt O'Grady)說:「原先擔憂網際網路、手機視訊與娛樂會漸漸吞噬傳統觀賞電視的行為,但研究顯示,看電視時間增加以及同時上網情形上升的趨勢,證明事實迥然不同。」

關於看電視、上網和使用手機行為的2009年第四季調查報告發現,美國人邊看電視邊上網的時數增加,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35%。報告發現,美國人現在每個月花3.5小時邊看電視邊上網。

手機視訊的積極使用者,過去1年從1,120萬人上升至 1,760萬人,增加了57%,主要是由於智慧型手機的大幅成長。

報告發現,美國人如今每星期花大約35小時看電視,花2小時透過數位視訊錄影機(DVR)觀看,而2534歲的族群,比其他年齡層更常利用錄影觀賞。報告指出,35%的美國家庭擁有數位視訊錄影機。

【dcplus關鍵分享報第5期-數位行銷知能】全球網友2月停留社交網站時間 較去年同期成長60%


關鍵觀察

在社交網站興起之後,已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投入其中,進而引起企業主對於社群行銷的注意,而在這之中尤以Facebook最受矚目。目前在台灣已有許多企業主開始成立Facebook粉絲專頁,但卻很可能苦於如何經營的問題。

其實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不能僅以傳統的廣告方式做單向溝通,例如僅是利用平台放置產品訊息及商業性廣告,一旦操作不慎可能會造成反感而引起負評,此外粉絲數的多寡也並非是經營Facebook最重要的指標,因此,定期發起議題和回應粉絲的期待,與粉絲們博感情、做深度溝通與產生互動,才應是贏得粉絲最重要的指標。

那麼企業主到底該如何做呢?

最理想的方式應是與粉絲產生切身相關的創意內容、溝通議題,讓粉絲自願性的分享及推廣你的產品或品牌,例如根據BloggerAds的調查,在Facebook上台灣網友對於能獲得實質好康的活動(如獲得贈品、參與抽獎),以及玩各種心理測驗與有趣的小遊戲的意願最高,因此如何利用網友最喜愛的行銷方式,增加與其溝通的機會,這是企業主與廣告代理商應共同努力的方向。


引述原文

全球網友2月停留社交網站時間 較去年同期成長60%

根據尼爾森(Nielsen)調查顯示,今年2月全球網友在FacebookMyspace等社交網站的停留時間比去年同期成長60%


尼爾森報告指出,今年2FacebookMyspaceTwitter LinkedIn及其他社交網站的用戶停留時間皆呈成長之勢,義大利網友當月訪問社交網站的時間最長,平均6小時27分;澳洲第二,為6小時25分;美國第三,為6小時2分;英國名列第四,為5小時50分。今年2月經常登入各大社交網站的全球活躍用戶數量成長 30%,由去年22.44億人增至3.14億人。

Facebook用戶量仍是第一,其次是MyspaceTwitterLinkedIn。尼爾森認為,Facebook最有可能在美國以外的市場獲得更多廣告主投放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