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dcplus關鍵分享報第157期】社群媒體在天災發生時扮演的角色

「有地震,好大、好恐怖!」
「各地請回報狀況」
「南投豪雨,我家地下室全淹了」
「台北陰天、停雨了」
每當地震發生時,就很容易看到地震文在社群媒體上洗版,人們不再只是單向的依靠新聞媒體傳遞災害訊息,相反的,人們選擇在社群媒體上傳遞各地災害情況、甚至對外求援。
研究天災發生時的人們的行為:76%的人表示使用社群媒體是為了要確定親朋好友是否平安,37%的人會參考社群媒體上的資訊,買補給物資和尋找庇護所,20%的美國人使用過急難救助APP,24%的人會對愛人報平安,18%的人會透過臉書傳遞緊急訊息。

近日台灣蘇力颱風肆虐,颱風來臨前的防災準備,經過社群網友間的大量傳送,訊息就像病毒一樣大量擴散,並反覆傳播,促使人們積極做好防颱準備。颱風來臨,風雨交加,也有意見領袖主動在社群上登高一呼,要求各地追隨者回報即時災害情報,讓居住在台灣各地的網有,頓時成為比大眾傳媒還要即時的播報員,從網友間的留言,也可感受到網友的情緒隨著災害情況而有所不同。
從這個案例就可以看出社群媒體在災害發生時的角色,(一)資訊蒐集和傳布:社群媒體可讓公眾在短時間以點對點或多對多交換訊息,這些訊息就像病毒感染的路徑一樣,持續的在人群間大量擴散與流傳,在颱風來臨前具有警示的功能,提高人們的危機意識,做好防災準備。(二) 即時組織人力和任務派遣:在颱風來臨的當下,因為社群媒體的即時性,使得人們可以快速反應災情,緊告人們哪裡是危險地帶不要去,即時基地台受損,無法撥打電話,只要依靠網路也能對外求援,使救難隊能夠快速匯整物資,前往救援。(三)抒發心情與表達支持:在災害發生後,也有熱心民眾協助高山農民販賣風災前搶收的大量蔬果,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四)多方可信來源:而這樣的訊息傳播過程,因為是來自各地的民眾,資訊經由多方人士證實和更正,使得社群媒體能反過來引領大眾傳播媒體,成為播報災害消息的資料來源。
當然,社群媒體也不是完全只有好的一面,有些社群媒體有訊息長度的限制,使得部分資訊不能被完整敘述。如果遇上有心人,訊息有可能被人們操控,就像前幾年台灣曾經發生過511王老師末日地震預言說,當時因不實的消息在群眾間流傳,使得在511來臨前人心惶惶,不少民眾準備大量物資和建設臨時庇護所,打算在「地震」過後逃難用,最遺憾的是,有老先生因為承受不了「噩耗」而選擇自殺,留言在社群間流傳,人們在未查證可信度的情況下,憾事就發生了。
社群媒體和傳統媒體最大的不同特性,就是這股由下向上的力量,過去大眾習慣仰賴專家預報的風險警示與大眾媒體的告知訊息,做為採取避難措施的判斷依據,然而專家的預報並非總能如此精準,然而社群媒體上群眾自發性的傳播,可以有效補足之間的不足,成為災難期間有效的備援頻道。

圖片與資料參考來源:
嘖嘖 
Mashable - How We Use Social Media During Emergencies
Mashable - Why Social Media Is the Front Line of Disaster Respon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