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dcplus關鍵分享報第31期-數位行銷知能】位置的意義:從foursquare簽到(check-in)跨過一百萬人次談起

關鍵觀察

本期的關鍵分享報將與您分享3點關鍵觀察:

1. LBS的在地化特色是精準行銷的一環,服務價值和發展可能性值得關注。因為,即使不是行動上網一族,未來在家都有可能受到LBS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例如文中foursquare和搜尋引擎的合作,可讓搜尋結果能依照使用者的位置來最佳化,而非倚靠IP而已。

2. LBS的發展趨勢可以讓媒體到達率更精準的鎖定廣告社群,而利用LBS技術開發出的應用軟體或服務,也得具備『好玩』、『好康』,相信朝向這目標的下一個明星網站,將成為令人注意的焦點。


3. 最近foursquare就在跟各家搜尋引擎談合作合約,有了這些資料,不遠後的將來,連搜尋結果也可以根據網友的位置而最佳化了!企業主的相關線上內容是否已準備好跟上呢?

引述原文

位置的意義:從foursquare簽到(check-in)跨過一百萬人次談起


從Foursqaure的里程碑…
這個月初,foursquare興奮的在twitter上宣布單日簽到人次超過一百萬,是LBS當中最早達到這個里程碑的。最近一直在想,這背後到底有沒有什麼意義。(當然,有很多數字就真的只是數字,所謂的意義其實是人過度解讀的結果,這可能也屬於其中一種,哈。)

首先,一百萬人次簽到,這個數字算多嗎?根據我看到的報導,foursquare的用戶數才剛突破2百萬人。這個人數比起其他大網站實在還不算什麼(臉書用戶數剛破五億人),但是二百萬的用戶數,一天的check in量可以達到一百萬人,平均每人兩天check in一次(我們先不管標準差)。世上有這麼多的人,每天這麼頻繁地在分享自己的地理位置資訊給大眾知道,這實在是很驚人的一個現象。



…到地理資訊的里程碑…

先不管foursqaure允許假登入的情況(TechCrunch的Michael Arrington就坦承說,他喜歡在某些公司開股東會時遠端check in該棟辦公大樓,看網友大為驚嚇的樣子 ),這麼大的登入數字,一定有很高比例是真的。這麼多的真實位置資訊,公開在網路上任人查詢,一定會慢慢造成一些影響出來。

我們在敘述事件的時候,常說有五個要素:”人、事、時、地、物”。不過,直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網路應用,關於”地”的資訊其實是很少的。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看夜市的人潮那麼多,熱門小吃攤一天至少要接待數百位客人。對比之下,網路上關於一個攤位的資訊,其實相當少。常常你找到的美食評論,都已經是好幾個月前,甚至是幾年前的資料。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現在主流的上網工具還是電腦,而電腦放在家裡,不在手邊。許多人吃完美食,自己感動一下就算了,回家後會認真整理照片寫食記的人,實在是少數。

不過,行動上網裝置的出現,讓隨處連網得以實現。所以,現在你不必回家上網寫食記,直接掏出手機check in一下這家餐廳留個幾句話就行了。換句話說,foursqaure的流行,意味著大量的「所在位置」資訊即將出現。對於全世界做網路應用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資料維度:地點,and …this is big

(人事時地物,其實”物”的資訊也很少,但這問題可能要等到物聯網興起之後才能解決)




所以,一些反應快(或者說是佈局已久,畢竟地理資訊服務喊好幾年了)的美國公司,已經在思考地理資訊的出現可以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加值效果。上圖這家叫Skyhook wireless的公司,推出了一個分析服務,就是根據當下網路上LBS的活躍程度,告訴你這個城市哪個街角現在聚集了很多人,哪家餐廳現在滿到爆炸,或是某某歌手的簽唱會到底有多少粉絲聚集…。



Independent Film Channel(獨立電影頻道,簡稱IFC)在網路上發起了一個與foursquare合作的活動。IFC的網站會員可在網站上留下幾行字,用自己的話描述自己所住的城市、每天經過的街道。其他的會員在當地登入foursquare後,就會看到關於這個街道的字句。這是一個透過foursquare,分享彼此在地記憶的好例子。〈啊,旅行的時候有這種東西可以用,多好…〉



新聞業也察覺到了這個趨勢,所以在今年四月,華爾街日報(WSJ)開始嘗試透過foursquare來發佈地區新聞。



有些讀者應該還有印象,去年我介紹過的wikicity。這是MIT Senseable city lab主持的計畫。他們一直致力於將即時位置資訊運用在城市計畫當中。他們最新的計畫,叫做Live Singapore。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要到某個地方,走的路線是根據即時路況,自動計算出來的最佳路徑,是不是很方便?Live Singapore就是這樣的計畫。
 
…關於新聞「在地化」

不過,講到新聞,我特別有感觸:應該還不只如此。WSJ這麼做,只是在”新聞消費”的這一端引入了地理資訊分析(也就是新聞的在地消費:根據你的地理位置來決定要呈現什麼新聞),但是,未來在”新聞的生產”面,LBS應該也能使得上力。當人們分享越多某一個區域的資訊。某種程度來說,不就是直接促進了該地區新聞量的生產?所以,新聞的在地生產與在地消費,未來透過LBS應該會實現。

會這麼說,是因為日前看了李怡志的這篇文章,深深的認同這樣的模式是有其潛在需求的:

在台灣從事新聞越久,越覺得新聞與土地是疏離的。有人把這件事情簡單化約成「台北觀點」,其實這也不盡然。我是在台北市出生的,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工作、求學在中正、萬華、大安區。別說外地人,連我在台北市內,都已經覺得新聞報導與土地社區疏離,社區內大部分的事情,都沒有人報導,我想外地的情況更糟糕。電視全部只有一個「台北全國版」,而報紙的地方版現在也越來越少,我想了解中正、萬華區這裡發生的事情,還幾乎沒有什麼管道。

美國(網路)新聞界靠著網路科技的力量,慢慢走向所謂的超地方(Hyper Local)新聞,大概是以郵遞區號或者幾萬人生活範圍為界線的一種新聞,在台灣大概就是鄉鎮市區的規模。Knight Foundation之前曾經贊助了一個超地方新聞網站 Everyblock,結果 Everyblock 很快就被 MSNBC 買下,而競爭者 Patch 也同樣很強勢,在被報導的「社區」中,影響力愈來越大,可以想見對於「民主」的影響力也將逐漸增加。

有了網際網路,只要有人有心,要在台灣經營超地方媒體應該不會太難,這方面的疏離應該會漸漸減少。特別是我最近從 Foursquare 或者 TripAdvisor 上,越來越感覺到更新一波的科技,可以讓在社區與新聞結合在一起。

節錄自 By 李怡志-與Gary Kebbel對談有感:新聞、土地、民主、戶籍與返鄉投票


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是資訊分析的時代 
 
Facebook、Twitter的出現,讓「人際關係」這件事逐漸變成一項公開資料,然後我們就看到flipboardTwitter Tim.es這種以「分析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加值服務出現。foursquare、Gowalla的出現,意味著「所在位置」這件事也逐漸變成一項公開資料。如果我們再去想像一下,「物聯網」這件事也快要來了…那,然後呢?這些資料對於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別的不說,就說搜尋引擎好了。最近foursquare就在跟各家搜尋引擎〈就是G社Y設跟M社〉談合作合約。有了這些資料,不遠後的將來,連搜尋結果也可以根據你的位置而最佳化了。

ReadWriteWeb最近在點評網路現狀的時候,講了一段話

Successful products in the Web 2.0 era had a strong social element: YouTube, MySpace and Flickr were a few relatively early examples. In the current era of the Web, which began to form in early 2009, the focus has shifted from social to data-driven software. Successful products of this era of the Web will be ones thatfilter, structure and personalize this vast amount of data coming onto the Web.

So if I was an entrepreneur or developer wondering what to build for this era of the Web, I wouldn’t be thinking social. I’d be thinking: How can I use all of this data and build on top of it? There are incredible opportunities out there for you.


未來當人、事、時、地、物的資訊全部都能在網路上取得並進行分析的時候,一個成功的產品,必定是知道如何把這些資訊過濾、組織化與個人化的服務。信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